2025 藍牙耳機懶人包|哪種最適合你?從入耳到耳罩一次看懂
2025/06/02 by啊吉
一、前言:
隨著藍牙技術日益成熟,挑選耳機已不再只是比音質,耳機的「類型」也會大幅影響你的實際體驗。如果選錯款式,即便規格再高、評價再好,也可能用起來滿滿扣分感。
本文會橫向比較四種主流耳機類型:入耳式、耳塞式、開放式與耳罩式,說明各自的優缺點,並針對不同使用情境給出實用建議,幫你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耳機類型。
二、常見耳機類型優缺點:
1. 入耳式(In-ear):耳機外觀設計通常有本體加上矽膠或記憶泡棉耳塞深入耳道,形成密閉空間,這類耳機最大的優點是有物理性的降噪功能,低音的表現也不錯。常見機型有:AirPods Pro、Sony WF-1000XM5、樂米耳機系列等等。
(AirPods Pro2採用入耳式設計,並提供主動降噪及通透模式。圖片來源:蘋果。)
(同樣採用入耳式設計的樂米耳機:LMA08,圖片來源:樂米)
優點:
音質細膩,尤其低頻表現佳
隔音效果好,適合捷運、公車通勤
不易脫落,適合運動族群
缺點:
長時間配戴可能耳朵悶熱不舒服
耳道敏感者配戴可能痛或癢。
2.耳塞式(Semi in-ear):與入耳式最大的差異是沒有耳塞設計,耳機僅靠機身音孔朝向耳道播放音訊。配戴時更通風透氣,且不少人認為耳塞式配戴較為舒適。 代表機型如 AirPods 4、小米 Buds 4、華為 FreeBuds SE3等等。
(airpods 4採用大數據重新設計,使配戴體驗更加舒適,圖片來源:Apple。)
(同樣採用耳塞式設計華為耳機,圖片來源:華為。)
優點:
通風不壓耳,長時間戴不痛
適合講電話、會議、辦公用
沒有耳道密閉感
缺點:
隔音差,吵雜環境聽不清楚
音質中規中矩,低頻偏弱
活動時容易滑落
3. 開放式(Open-ear):外觀設計上,耳機通常為掛耳或夾耳設計,不進入耳道。聲音會經由導音孔傳到耳道前方,佩戴上更為舒適。代表機型如 Sony LinkBuds、HUAWEI FreeClip、soundcore v20i等等。
(由sony推出的LinkBuds,有著特殊外觀設計。圖片來源:FlashingDroid)
(採用記憶和金打造耳夾式耳機,不僅舒適外型也相當時尚。圖片來源:華為。)
(soundcore v20i使用耳掛式設計,還有自家APP可供調整EQ。圖片來源:soundcore)
優點:
完全不入耳,對耳道非常友善
可聽音樂同時注意外界環境(安全性高)
配戴極舒適、通風感強
缺點:
音漏明顯,在圖書館不建議使用
音質表現略差,低頻弱、音場小
不適合在吵雜環境使用
說完開放式,一定會有人提問這與骨傳導耳機是否一樣呢?雖然骨傳導耳機也可以視為一種開放式耳機,但兩者本質上有著很大的不同,最主要的差異便是聲音的傳遞方式。首先開放式耳機仍是藉由空氣傳導聲音,而骨傳導則是透過骨頭(顳骨)震動傳遞聲音,且因為骨傳導耳機是透過震動骨頭傳聲,會使臉頰處產生震動,對某些對震動敏感的人來說,可能會產生不適的酥麻感.。
(最常見的骨傳導耳機設計,圖片來源:SHOKZ。)
4. 耳罩式(Over-ear):外觀設計會使整個耳朵被耳罩包覆,搭載大單體與 ANC 降噪,音質與沉浸感最佳。代表機型如 Sony WH-1000XM6、Airpods Max、soundcore Space one等等。
(sony近期推出的高階耳罩式藍芽耳機WH-1000XM6,圖片來源:sony。)
(蘋果推出的AirPods Max提供多種配色可供選擇,圖片來源:XFASTEST。)
(soundcore推出的space one價格相對平價,但音質表現仍舊優異。圖片來源:soundcore。)
優點:
音質最強、音場寬,適合重音樂使用者
降噪效果最好(主動+被動)
較不傷耳道,可長時間使用
缺點:
體積大,不易攜帶
夏天戴會熱,對頭部有壓迫感(仍可選購透氣耳罩型)
價格普遍偏高
(不同類型耳機功能分析對比)
三、情境推薦:
每種耳機類型都有其特性,也適合不同場合的情境。以下是幾個常見生活情境與推薦類型:
1.入耳式耳機|主動降噪通勤王者
如果你需要每天搭捷運、公車等交通工具通勤,或者工作環境嘈雜,選擇一款有降噪功能的入耳式耳機是你最好的選擇,不僅能有效阻隔環境噪音,還讓你在通勤路上、上班時也能安心沉浸在音樂或Podcast中(但上班聽歌還是要偷偷來XD)。
2. 耳塞式耳機|長時間配戴不壓耳
如果你的耳道敏感或討厭耳道塞住造成的不適感,那就推薦耳塞式。倘若工作環境屬於開放式空間,或經常需要相互討論溝通的話,耳塞式耳機的先天通透設計也很適合。
3.開放式耳機|運動與耳道友善首選
因其外觀設計大多採用耳掛式或耳夾式,以配戴來說更不易掉落,最適合運動配戴。尤其是戶外運動時聽音樂也不完全與外界隔絕,非常適合跑步、騎車這種需要注意安全的活動。
4. 耳罩式耳機|音質控與居家沉浸首選
適合追求高音質表現加上先天的降噪表現,適合居家或辦公室使用。能快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,尤其樂人或剪輯工作者,耳罩式耳機幾乎是首選。大單體帶來出色音質與降噪效果,非常適合居家或辦公專注使用。不過記得挑選透氣材質,避免夏天太悶熱。
| 需求情境 | 推薦耳機類型 |
| 通勤抗噪 | 入耳式 |
| 上班講電話 | 耳塞式或開放式 |
| 通勤安全又輕鬆 | 開放式或骨傳導 |
| 音質至上/影音工作人 | 耳罩式 |
| 耳道敏感/不塞耳 | 開放式或耳塞式 |
(各種耳機適合情境推薦)
四、結語: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的類型
藍牙耳機的選擇,說到底還是回歸到三大面向:使用情境、耳朵接受度、預算安排。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入耳式,也不是每種場合都該戴耳罩式。重點是找到符合你生活節奏、讓你「想戴、願意戴、舒服戴」的款式。
如果你經常運動又需要通勤,甚至可以考慮搭配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耳機,讓每個生活場景都有對應的「最佳拍檔」。耳機不只是聲音的工具,更是貼身的生活配件。只要選對了,它就能帶來持久的陪伴與日常的小確幸。
最後,若有機會還是建議實際試聽再下手——畢竟聽感是非常主觀的事,你覺得讚,才是真的讚!
延伸閱讀:
入耳式、耳塞式、耳罩式耳機比較
https://www.alovaaudio.com/zh-TW/open-ear-vs-in-ear-vs-over-ear-headphones/
新手攻略|入耳式、半入耳式和耳罩式耳機該選哪一種?
https://kidotstudio.com/earphones/
藍牙耳機類型如此多!耳罩、真無線、開放式、骨傳導優缺點大公開!
https://store.igogosport.com/blog/posts/types-of-wireless-headphones
骨傳導耳機3大優點和2個缺點一次看!骨傳導耳機懶人包
https://www.dtaudio.tw/Article/Detail/85292
骨傳導耳機3個月深度使用,揭秘四大缺點,購前必看!
https://youtu.be/8g-bkskhvyo?si=WqdXkWDrs9XkRaYG
空氣傳導耳機與骨傳導耳機:哪一款適合您?
https://www.alovaaudio.com/zh-TW/air-conduction-vs-bone-conduction-headphones/
耳機問題:開放式耳機比骨傳導耳機好嗎?
耳塞式 vs. 耳罩式– 人們選擇其中一種耳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?
